化学与环境学院:办学有了质的飞跃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学院新闻 2015-01-20 20:16:00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122cc 点击: 收藏本文

【十年大学城 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办学有了质的飞跃
[化学与环境学院 2014-11-19]

我校化学与环境学院于2005年1月成立,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建校初期。进驻大学城前,本科专业仅有化学教育与环境科学,硕士只有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应用化学4个二级学科点。教师们主要从事教学,没有市级以上平台。从2004年9月在大学城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 2005年8月开始从石牌校区整体迁入大学城,转眼十个春秋。十年成长,学院办学有了质的飞跃。 
    学科建设:强基固本,开拓进取 
    经过十年的努力,学院逐步形成了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优势方向与发展方向并存互长的良性学科生态环境。目前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博士与硕士点(包含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包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点,以及面对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教育硕士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三类和五个一级学科(化学、环境、材料、化工、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化学学科2008年入选“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结题验收,同年顺利进入广东省第九轮优势重点学科行列。2013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化学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2012年,学院化学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30%。2012年,学院启动“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项目,联合广东省内外多家单位,成功搭建了由校校、校所和校企强强组合的“能源与环境的化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化学学科建设争创一流。 
    平台建设:团队攻关,追求一流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拥有包括两个部级重点平台在内的省(部)和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产学研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中心)共11个,以及一批校级平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这些平台的成功搭建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也为进一步冲击国家级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 
        ・环境理论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 
        ・广东高校电化学储能与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8年) 
        ・广东高校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 
        ・广东省水环境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 
        ・广州市能源转化与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13年) 
        ・广东高校储能与动力电池产学研结合示范(暨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009年) 
        ・广东高校高分子新型材料产学研结合示范(暨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010年) 
        ・广东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示范基地(我校与广州吉比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2013年) 
        ・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 
        ・广东省环境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 
    科学研究:不断追求,更上一层 
    十年间,学院科研项目立项层次、数量与经费总量屡创新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学术团队活力得以激发。十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SCI论文1200多篇,在国际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Comm.、Chem. Soc. Rev.、Chem. Eur. J.等发表的论文近60篇。2005年,学院纵横项科研经费总量为35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SCI、EI论文79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进入大学城后,各项科研指标逐年增加,2012年学院纵横项科研经费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元,达到355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22项,SCI论文175篇,授权发明专利35件。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课题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课题都有老师主持或参与。十年来,学院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量超过1.2亿元。“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团队2011年获批广东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并于2007年以及2012年两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 第四批先进团队。2005-2014年间学院老师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学院与惠州市的新丰杰力公司在稀土发光材料高效节能照明的成果转化,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肯定。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深化改革,培育英才 
    十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化学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11年获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成为学校“勷勤创新班”;广东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课程4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五版)于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十一五”校级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实验系列教材》共7本于2008年起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完成省级以上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项目4项,多次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教师2人入选南粤优秀教师,2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得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十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近4500名全日制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多人。以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为龙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主持完成国家与省级创新课题近10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稀土605团队”成功入选2014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中也屡创佳绩,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同时还多次获得广东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赛特等奖。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1次。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次。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历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16%以上,就业率高于98%,近几年为100%。 
    同时,研究生培养成绩斐然,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3.0超100篇。学院研究生在已开展两届全国研究生创新基金计划中共获得20多项资助,共有11人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同时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广州市菁英计划资助出国留学或联合培养平均每年4人以上。历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 
    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并举,蕴蓄潜力 
    兴院之举,首在得人。十年来,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到2014年底,学院有教职工143人,其中获博士学位教师占全院教职工人数的66%,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48人,副高职称的教师47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85%。近年来,化学与环境学院以高端拔尖人才为引领,以青年英才培养为主体,实施“人才强院”措施。其中珠江学者1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省级培养对象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珠江科技新星”4人,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依托化学与环境学院成功申报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四批领军人才的杨伟涛教授,是全美化学会最高奖和美国化学会Florida成就奖获得者、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对外交流合作:瞄准前沿,优势互补 
    学院重视院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十年间,与国(境)内外近50所大学、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相关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了稳定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总计邀请国(境)内外来访的著名学者、专家200多人次。通过国家、学校公派或自费的形式,每年有10-15位老师长短期出国开会、学术访问、合作研究、交流学习等。完成国家、省(部)、市(厅、局)等对外合作项目20多项。 
    2009年,由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共同签订了日本科技厅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大规模超高精度O(N)计算方法和纳米生物材料设计”已于2013年顺利结题。学院与美国乔治大学计算量子化学中心、日本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共建了国际研究合作平台——“我校计算量子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2+2”联合培养的2009级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梁嘉敏2013年顺利毕业,并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为硕博连读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2+2”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成功尝试,为学校对外办学提供了经验。 
    党建与文化建设:凝心聚力,保驾护航 
    十年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2004年以来,学院党委通过开展“固本强基”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等活动,促进学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院党委获校“先进基层组织”称号;“创新突破,科研争先”项目被评为我校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创新成果奖。教工支部也多次获校“先进党支部”称号;学院工会曾被授予“先进职工之家”、“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涌现出多位省级以上先进个人。

 

2008年在校学生赴澳门高校进行交流

2011创新协同中心研讨会

2012年3月28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学院合作企业韶关新丰杰力电工材料有限公司与铁绍龙教授交谈

2012年杨丽庭老师获南粤优秀教师

化环学院引进广东省领军人才——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杨伟涛

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李伟善老师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美国爱达荷大学Daniel Stelck 博士应邀为化学与环境学院本科生授课

学生在认真做实验

化学与环境学院教工合影


标签:#化学 #环境 #学院

Baidu
sogou